常用中醫藥膏

中藥不中藥
首次發布於: 最後更新於:

在面對皮膚相關疾病和日常跌打損傷時,除了依靠西醫抗組織胺、抗生素、抗真菌、類固醇和消炎止痛等藥物之外,中醫其實也有種類繁多、功效各異的外用製劑可供選擇。若對西藥外用製劑產生過敏反應,或出於個人偏好不想使用西藥治療,則中藥外用製劑作為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治療方式,或許會更適合您的需求。

本文將簡單介紹常用中醫藥膏,探討其古籍出處、常見配方、作用功效、適用症狀及注意事項,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這些藥膏,取得最好的治療成果。

金黃膏

【古籍出處】

《外科正宗》〈如意金黃散〉,明萬曆四十五年,陳實功著。

【常見配方】

天花粉、黃柏、大黃、薑黃、白芷、厚朴、陳皮、甘草、蒼朮、生天南星。

【作用功效】

消腫、解毒、止痛。

【適用症狀】

癰瘍、疔腫、乳癰、丹毒、漆瘡、燙傷、跌撲損傷。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皮膚潰瘍破損時慎用。

紫雲膏

【古籍出處】

《外科正宗》〈潤肌膏〉,明萬曆四十五年,陳實功著。

【常見配方】

紫草、當歸、蜜蠟、胡麻油。

【作用功效】

潤膚、止癢、生肌、殺菌、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適用症狀】

皮膚燥癢、手足皸裂、燙傷、凍傷、刀傷、蚊蟲咬傷。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孕婦慎用。

金瘡膏

【古籍出處】

《醫學心悟》〈天下第一金瘡藥〉,清雍正十年,程國彭著。

【常見配方】

豬油、松香、麵粉、黃蠟、樟腦、冰片、血竭、兒茶、乳香、沒藥。

【作用功效】

去腐生新、拔膿生肌。

【適用症狀】

皮膚潰瘍、褥瘡、擦傷、燙傷。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含有豬油,用水無法洗淨,務必用75%酒精清潔。

青黛膏

【古籍出處】

無。

【常見配方】

青黛、蜂蠟。

【作用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適用症狀】

乾癬、濕疹、過敏、異位性皮膚炎。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青珠膏

【古籍出處】

無。

【常見配方】

青黛、珍珠、冰片、石膏。

【作用功效】

收斂、清熱、解毒、生肌長肉。

【適用症狀】

瘡瘍、潰瘍、刀傷、痔瘡、燙傷、皮損、青春痘。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金絲膏

【古籍出處】

《世醫得效方》〈金絲膏〉,元至正五年,危亦林編。

【常見配方】

當歸尾、白芷、杏仁、玄參、豬牙皂角、草烏、連鬚葉蔥、白膠香、松脂、乳香、沒藥、黃蠟、薄荷、清油。

【作用功效】

舒筋活絡、消瘀止痛、消腫散結。

【適用症狀】

急性新傷、閃傷、扭傷、拉傷、黑青瘀血。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勿使用於眼睛四周、粘膜、濕疹、傷口。

萬金膏

【古籍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萬金膏〉,宋太醫局編。

【常見配方】

龍骨、鼈甲、苦參、烏賊骨、黃柏、黃芩、黃連、皂角、白及、白蘝、厚朴、木鼈子、草烏、川芎、當歸、白芷、沒藥、乳香、槐枝、柳枝、薄荷腦、冬青油、冰片、樹脂、胡麻油。

【作用功效】

消腫排膿,生肌止痛。

【適用症狀】

癰疽發背、瘡癤、打撲損傷。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勿使用於眼睛四周、粘膜、濕疹、傷口。

萬應膏

【古籍出處】

《醫宗金鑒》〈萬應膏〉,清乾隆四年,吳謙編。

【常見配方】

川烏、草烏、生地、白蘞、白及、白芷、當歸、赤芍、羌活、土鼈子、烏藥、甘草、獨活、苦參、玄參、柳枝、肉桂、薄荷腦、冬綠油、冰片、樹脂、胡麻油。

【作用功效】

行瘀、活血。

【適用症狀】

風濕痠痛、筋骨痠痛、關節痛、扭傷、閃傷。

【注意事項】

  1. 外用製劑,不可內服。
  2. 勿使用於眼睛四周、粘膜、濕疹、傷口。

總結

雖然上述常用中醫藥膏的成分多樣,但它們的功效主要可歸納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舒筋活絡和去腐生新等面向。以現代醫學術語來描述,這些作用包括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肌肉鬆弛以及促進傷口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種藥膏名稱可能存在不同的成分組成,因此筆者僅列出最常見的藥物配方供讀者參考。最後,在使用藥膏時應遵照仿單指示,若治療無效或出現不良反應,請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發表評論

* 使用此表格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存儲和處理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