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藥怎麼吃?(依年齡、病況給予合適建議)

中藥不中藥
首次發布於: 最後更新於:

都說「藥是三分毒」。縱使醫師開立合適患者病情的藥物,若病人不按正確方式、劑量及頻次服藥,輕則治療效果打折,重則可能傷身害命。因此,這篇文章將從患者年齡、不同疾病(使用目的)等角度,討論適合的服藥方式、頻次,及其背後的理由。除此之外,一個有效率的療程除了需積極服藥外,飲食配合也十分重要,故本篇文章最後也會提及飲食宜忌等相關內容。

問題核心:藥粉怎麼「吃」?

科中服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1. 類似吞藥丸那樣,先將藥粉倒入口中,再配水一併服用。
  2. 準備一杯水,先將藥粉倒入水中攪拌均勻,再服用整杯水。

一般來說,兩種方法並沒有療效上的差異,選喜歡、方便的即可。但針對吞嚥困難、容易嗆傷的患者(如年長者、幼童),則建議一律用第二種方式(倒入水中攪拌服用),避免藥粉在口中直接吞嚥造成嗆傷意外。

若是使用第二種方式,切記不可只服用上層藥液,而將下層沉澱物丟棄。礦物類及不耐高溫煎煮的藥材製成科中時,多數不會採用煎煮濃縮的方式,而是僅將藥材研粉使用。這些散劑藥粉本身不溶於水,若僅服用上層藥液,則等於是浪費這些不溶於水的藥材,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有關科中劑型詳細的介紹,請參閱粉末大不同:科學中藥的種類。

科中一天吃幾次?

藥物吃過量會有不良反應,吃太少則沒有治療效果。為了使藥物在人體內能持續保有足夠的有效濃度,又不致過量造成不良反應,頻次(一天吃幾次)的觀念就應運而生。

決定服藥頻次首重安全性(不良反應)及有效性,除此之外尚有患者服藥依從性。如果調整服藥頻次不會影響安全、有效性,則會減少服用次數或配合患者的服藥習慣,以避免患者忘記服藥。

中醫的處方目的可略分為治療疾病與調理體質兩類。前者所使用的藥物多半偏性較強,短時間大量服用易產生不良反應,故需分次服用,頻次彈性低。而後者則無此問題,就算是一次服用大劑量也不會有明顯不良反應,在頻次選擇上彈性較高。

總而言之,科中一天吃幾次需依服用藥物的性質決定。若為易產生不良反應者,則服藥頻次通常為一天二至四次。若不易產生不良反應,及為使患者不忘記服藥,則可視情況將服藥頻次調整為一天一至二次。上述為醫師決定服藥頻次之依據,患者仍須注意不能隨便更改服藥劑量及頻次。

若忘記服藥則應評估兩次給藥的時間間距,視情況決定是否補服。假設早上八點應服藥,下次服藥時間為中午十二點,中間點為十點鐘,若十點前發現忘記服藥則可以補服,十點後才發現忘記服藥,則跳過不要補服,待十二點再服用(正常劑量)即可。換言之,即是以兩次給藥時間的中間點,作為可否補服的判斷依據。如果時常發生忘記服藥的問題,應於回診時向醫師提出,討論是否可以調整服藥頻次。

飯前還是飯後吃?

《神農本草經序錄》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雖然古籍洋洋灑灑寫了各種病位的服藥方式,但其實科中飯前與飯後服用的療效差異並不大,也不像西醫某些藥物非得飯前或飯後服用不可。雖說有比較適合飯前服用與飯後服用的藥物種類,但若搞到患者忘記服藥,再合適的服藥方式也徒勞。因此,重點還是應考慮怎樣的方式患者比較不會忘記服藥。以記得服藥為前提,以下將詳述哪些藥物種類較適合飯前或飯後服用。

適合飯前服用之科中

  1. 治療肝、腎及胃腸道(心腹以下)疾病的科中:治療胃腸道疾病之藥物,飯前服用的吸收率較佳,效果亦較優。
  2. 補益及養生的科中:飯前服用並不會刺激腸胃引發不良反應,故以吸收率為主要考量,建議飯前服用。
  3. 驅蟲作用的科中:空腹服用避免藥品被食物稀釋,導致作用於寄生蟲之濃度下降。

適合飯後服用之科中

  1. 治療頭頸及胸肺(胸膈以上)疾病的科中:飽食能延緩藥物下行,亦能引藥上行,增強療效。
  2. 治療外感寒熱(感冒)的科中:此類藥物多對胃腸道具刺激性,為避免空腹服用引起不良反應,故建議飯後服用。
  3. 藥性強烈的科中:飯後服用可避免吸收過快,導致出現不良反應。

讀者可發現,飯前服用的優勢在於藥物吸收較快速、完全。相反地,飯後服用的優勢在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根據藥物的特性和病人的體質,可以彈性選擇最適合的服用方式。另外,醫師通常會將各種特性的藥物混和開立。例如治療感冒的藥物搭配補益藥一併處方的時候,則很難根據上述建議決定飯前或飯後服用。故最終仍是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作為關鍵考量點。

吃藥只能配溫開水?

can-you-only-take-medicine-with-warm-water

這個問題要分兩部分解答,首先是吃藥除了配水,是否還能配其它飲品?其二,若只能配水,是否一定要配溫水?

吃藥能否配其它飲品?

多數情形是不可以,但有少數例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川芎茶調散中就寫道:「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白話就是將藥粉配茶一起喝。那為何說多數情形不可以配其它飲品呢?主要是擔心飲品中的生物鹼、蛋白質等物質,會使中藥成分遭螯合析出或沉澱,進而影響療效。故保險起見,最好還是配白開水就好。

吃藥一定要配溫水?

不一定。《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這是指藥性方面對於熱證應用寒涼藥,而對於寒證宜用溫熱藥。後世據此引申為治療熱證藥應冷服,而治療寒證藥則應熱服。但筆者認為不管冷水熱水,進到人體最終都會與體溫一致。短暫的水溫高低或許會導致藥物成分溶出差異,但對於療效的影響應十分有限。

中藥西藥可否一起吃?

坦白說這是個千古難題,在人類還沒搞清楚中藥(混和物)的所有成分以前,是不可能完全知道它與西藥同時服用會產生哪些交互作用。因此謹慎起見,中藥和西藥一律建議間隔一至二小時服用。因西藥多為飯後服用,加上中藥並非一定得飯後服用,故常見解決方式為中藥飯前,而西藥飯後服用。但應注意飯前與飯後服用,亦須滿足間隔至少一小時以上的原則。

如果想更進一步知道中西藥併用的問題,可參考中西藥交互作用分類。

科中的飲食禁忌

為何服藥期間須注意飲食?究其原因仍是為使療效得到更完全的發揮,故下列飲食在服用科中期間能避免則應避免食用。

熱證勿食辛熱性飲食

  1. 辛辣物:胡椒、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薤白(蕗蕎)、沙茶醬。
  2. 燥熱物:牛肉、韭菜、肉桂、羊肉、大小茴香、燒烤及油炸製品。
  3. 熱性水果: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4. 熱性食物:咖啡、咖哩、醃漬品。

寒證勿食寒涼性飲食

  1. 寒性蔬果類:茭白筍、苦瓜、蓮藕、竹筍、大白菜、綠豆、蘆筍、荸薺、空心菜、茄子、蓮霧、橘子、葡萄柚。
  2. 涼性蔬果類:白蘿蔔、黃瓜、絲瓜、冬瓜、奇異果、蕃茄、莧菜、香瓜、百香果、柚子、水梨、椰子、火龍果、李子、柿子、山竹、鳳梨、西瓜、瓠瓜、各種菇類。
  3. 水產海鮮類:蟹、蝦、蚵、蛤、蜆、螺。
  4. 其他:任何冰品、綠茶、抹茶。

總結

藥到病除是醫師與病患共同的責任,縱使醫師診斷精確、用藥無誤,假使病患未能正確服藥,則疾病也難以康復。希望藉由這篇文章,使讀者了解正確服藥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理論依據。倘若對於自己的療程有任何問題,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更改服藥方式,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危害。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 使用此表格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存儲和處理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