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假中藥?淺談真偽鑑別的重要性

中藥不中藥
首次發布於: 最後更新於:

中藥吃到洗腎、肝炎?中藥吃了沒效?有時問題不是出在醫師的辯證施治,而是藥材的真偽優劣。同樣一味防己,有人服用後痊癒,有人服用後洗腎;因為前者吃的是粉防己,而後者吃的是廣防己。同樣一味黃耆,有人服用後痊癒,有人服用後無效;因為前者吃的是北耆,後者吃的是晉耆。

看醫生如同上館子,醫師如廚師,病患如食客,藥材如佳餚。一道菜若從食材的選用就出現問題,那麼後續不論廚師如何精心料理,也無法煮出預期的味道。本文將深入探討中藥真偽鑑別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不論是身為「廚師」的中醫藥從業人員,還是「食客」的普通民眾,若能對真偽鑑別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認識,便能有效降低用藥風險,確保療效,避免許多潛在問題的發生。

真偽鑑別的目的

真偽鑑別主要是為了確保藥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實務中常見的真偽問題可大致分為三類:型態或名稱混淆、藥用部位錯誤和人為造假。偽藥的危害輕重不一,輕則療效不彰,重則可能危及性命。例如,若將大葉骨碎補誤用為骨碎補雖屬名稱混淆,但在安全和有效性上風險不大;然而,若將商陸冒充人參給病患服用,則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動過速等中毒症狀,嚴重時可能致死。

此外,中藥鑑別除了區分真偽,還需排除劣藥。劣藥通常包括三種情況:含有非法添加物、有效成分含量不符規定及含有污穢或異物。此類藥材雖然是正品,但在品質上已大打折扣,無法達到應有的安全和有效標準。例如,黨參經硫磺燻蒸防蟲,易對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而柴胡的非藥用部位過多,則會降低療效。

從中藥資源的角度來看,真偽鑑別不僅是為了品管,更是為了尋找及擴大藥源。基原相近的藥材,往往具有相似的有效成分。鑑別藥材真偽的過程,同時也可能是發現新藥的過程。透過對藥材成分的分析與研究,有些原本被視為「偽品」的藥材,若其安全和有效性符合藥用標準,則有可能成為新的法定藥材。這種方法不僅能緩解特定藥材短缺的問題,也有助於減少對某些野生藥材的過度採集,從而維持生態平衡,保障中藥資源的永續發展。

真偽鑑別的方法

中藥鑑別的對象多樣且複雜,涵蓋了完整的原藥材、飲片、碎塊、粉末等形式。因此,鑑別的方法也相應地有多種多樣,以適應不同的鑑別對象。此外,大部分的鑑別方法需在實驗室中進行,成本相對較高;而少部分則可在實驗室外操作,成本較低,故多用於第一線的初步判斷。常用的鑑別方法有:來源鑑別、性狀鑑別、顯微鑑別及理化鑑別等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來源鑑別

應用植物分類學、動物分類學和礦物學等知識,進行原藥材的品種(基原)鑑定。具體的鑑別方法可以細分為三個步驟:

  1. 觀察型態:若檢體完整,應對其各部位進行仔細觀察,並借助放大鏡或解剖顯微鏡,檢視其形態構造;若檢體不完整,則需追溯其原藥材來源,前往產地調查、採集實物,並進行對照鑑定。
  2. 核對文獻:根據觀察到的形態特徵,結合檢體的產地、別名、效用等線索,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與圖鑑,以進行對照分析。有時文獻記載會有所分歧,必要時需查閱原始文獻,即首次發現該品種的相關紀錄資料,以確保鑑定的準確性。
  3. 核對標本:當無法判定檢體品種時,可參照已知品種的標本進行比對。然而,同一品種的標本也可能存在型態差異,因此應多方參考不同標本。如有條件,與模式標本比對將有助於品種鑑定的精確性。

性狀鑑別

使用隨手可得的方法如: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來鑑別藥材的外觀性狀。直觀性狀鑑別是中藥鑑別的基本技能之一,簡便易用且快速,為實務工作中的必備技巧。然而,這類鑑別極為依賴個人經驗的積累,有時也需要參考文獻和標本,故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性狀鑑別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形狀:藥材的形狀常與藥用部位密切相關,例如根類藥材可呈現圓柱形、圓錐形、紡錘形等;皮類藥材可能為卷筒狀、板片狀;而種子類藥材則多見圓球形、扁圓形等。有些乾燥的葉和花類藥材因皺縮而需先用水浸潤展平後再進行觀察。
  2. 大小:藥材的大小包括長短、粗細和厚薄等。同種藥材一般具有一定的大小範圍。。
  3. 顏色:藥材通常具有固定的色澤,如丹參、黃連、紫草、熟地等。然而,藥材顏色也會受到加工、變質等因素影響,故色澤是衡量藥材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4. 特徵:藥材的紋理、皺褶、皮孔、絨毛、托葉等特徵,為鑑別藥材的重要依據。
  5. 質地:藥材的軟硬、韌性、疏鬆度、緻密度、黏性、粉性等特徵,與其成分和炮製方法密切相關,是鑑別的一大重點。
  6. 斷面:檢視藥材是否容易折斷,斷裂時是否散落粉塵,折斷後的斷面是否平整,或呈纖維狀、顆粒狀、裂片狀等。斷面紋理是否特殊,或是否有膠絲相連,這些均為重要的鑑別依據。
  7. 氣味:藥材的氣味通過鼻聞和口嘗辨別。含揮發物質的藥材多有特殊氣味;氣味不明顯的藥材可切碎或以熱水浸泡使氣味散發。此外,氣味通常與藥材成分相關,故亦為鑑別藥材品質的重要標準。
  8. 水試:某些藥材置於水中會染色、溶出膠質,或不擴散。這類物理或化學變化可用來辨別藥材真偽。
  9. 火試:某些藥材在火灼燒下會產生特殊的氣味、顏色、煙霧或響聲,可作為判別真偽的依據。

顯微鑑別

使用顯微鏡觀察藥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及內含物特徵,以鑑別藥材的真偽、純度和品質。顯微鑑別常與來源鑑別和性狀鑑別相結合,解決實務中的鑑別問題;特別當藥材外型難以辨識,或藥材破碎呈粉狀時,此法更具優勢。顯微鑑別可大致分為兩類:

  1. 完整藥材的顯微鑑別:用於觀察完整藥材的組織結構。首先,選取合適的藥材部位製成顯微玻片標本,並根據欲觀察的組織構造,加入相應試液處理並封藏。對於草酸鈣結晶、澱粉粒等特定內含物,可使用偏光顯微鏡進行更細緻的觀察。
  2. 粉末藥材的顯微鑑別:適用於粉末或切碎的藥材,無法製作切片時,則將藥材研磨成粉進行鑑別。標本的製作方法與完整藥材類似,製成的顯微玻片標本可用來鑑定真偽及純度,是判斷粉末藥材有無摻偽的有效方法。

理化鑑別

利用物理、化學及儀器分析等方法,可準確鑑別藥材的真偽、純度和品質。此類理化鑑別方法在中藥鑑定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能提供客觀且精密的數據支持。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種理化鑑別的具體方法:

  1. 物理常數測定:包括比重、旋光度、折射率、硬度、黏度、沸點、凝固點、熔點等的測定,對於揮發油、脂肪油、樹脂、液體、膠質等藥材的真偽、純度鑑定,具有重要作用。
  2. 膨脹度測定:藥材中的黏液、果膠、樹脂等成分具有吸水膨脹特性,膨脹程度與黏液物質含量成正比。此外,藥材的吸水量亦是一項重要的鑑別指標。
  3. 色度檢查:揮發油類中藥在儲藏過程中因氧化變質而呈現「走油」現象,透過檢查色度,可判斷藥材變質的程度。
  4. 泡沫指數和溶血指數:用於測定含皂素成分的藥材,透過與標準品比較,可判定相關成分的含量。
  5. 微量昇華物檢查:針對藥材中含易昇華物質,將藥材粉末進行微量昇華後,利用顯微鏡觀察其昇華物結晶的形態、顏色等特徵,或加入適當試液進行化學檢驗。
  6. 螢光檢查:部分藥材成分在紫外光照射下產生螢光,有些則需加入特殊試液方能顯現,常用的紫外光觀察波長為365nm和254nm。
  7. 化學定性檢查:藥材中某些成分與特殊試液可發生顏色反應或生成沉澱,供真偽鑑定參考。一般在試管中進行,亦可直接在藥材切片或粉末上反應,觀察其分布部位。
  8. 化學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初步確定成分是否存在,但若要得知其精確含量,則需使用定量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灰分測定、水分測定、浸出物含量測定及揮發油含量測定等。
  9. 儀器分析:近年隨著檢驗技術的進步,已可應用多種現代分析方法於藥材鑑定,如平面層析、高效液相層析、氣相層析、質譜分析、比色分析、分光光度法等。
  10. 有害物質檢查:隨著中藥鑑別分析內容的擴展,對藥材中無機物、有害或有毒成分的檢測愈加重視。目前已發展出多項毒物檢驗項目,如有機氯含量測定、黃麴毒素檢測、重金屬檢測等。
  11. 微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為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許多藥材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可能是其功效的重要來源,故分析藥材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尤為重要。

真偽鑑別的作用

真偽鑑別的目的在於確保藥材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其實際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減少危害、確保療效及品質篩選。在藥材的生產、加工與流通過程中,若無法準確鑑別其真偽,便容易出現摻雜或冒充的情況,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毒性風險。此外,真偽鑑別也是確保療效的重要手段。假藥或劣藥在治療上往往難以達成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延誤病情。不僅如此,透過相關的鑑別分析方法,能有效評估藥材的品質,從而為臨床療效提供可靠的保證。

減少危害

某些藥材,如木通、防己和木香等,其來源品種可能含有馬兜鈴酸等毒性物質,若不慎於臨床使用,則可能會引發藥物不良反應。此外,藥材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遭受重金屬或農藥的污染,儲存與運輸時亦可能因發霉而產生黃麴毒素。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均可在藥材鑑別過程中被發現並剔除,有效減少藥材對健康的危害。

確保療效

有些高價藥材容易出現人為造假的情況,例如血竭藥材難以用肉眼判別真偽,而一些偽品的血竭內根本不含其有效成分──血竭素。又例如麻黃藥材,其所含有效成分麻黃鹼可能已被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留下的藥材僅是藥渣,根本無法提供任何療效。此類情況只能透過理化鑑別來確定其成分含量,進而確保臨床療效的可靠性。

品質篩選

某些藥材雖然含有一定的有效成分,但卻非真正的藥用部位,或含有過多的非藥用部位。例如,青黛藥材本應使用經石灰乳處理後得到的上層泡沫乾燥粉末,然而有不肖廠商卻將沉澱在底部的石灰粉乾燥後當作青黛出售。雖然這種石灰青黛也含有少量有效成分,但仍屬於劣藥,並不應使用。此外,蒲黃、柴胡和夏枯草等藥材,常因非藥用部位過多而被視為劣藥。透過真偽鑑別,可以排除這類品質不達標準的藥材,實現有效的品質篩選。

總結

在中藥的使用中,藥材的真偽鑑別至關重要,因為其直接影響療效和安全性。本文探討了真偽鑑別的目的、方法及作用,指出不僅是醫師的辨證施治,藥材本身的品質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真偽鑑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摻偽的手法不斷在推陳出新,而正品藥材的認定標準也同樣在與時俱進。因此,作為中醫藥從業人員,必須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及相關法規內容,以保持對市場動態的敏感性。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選擇從正規中藥廠或信譽良好的供應商購買藥材尤為重要。此外,應留意藥材的相關檢驗文件,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以降低誤食假中藥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療效與安全,保障自身的健康。

發表評論

* 使用此表格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存儲和處理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