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藥材到飲片:中藥炮製之目的與方法

中藥不中藥
首次發布於: 最後更新於:

我們去中藥房所購買的藥材,正確的術語稱作「飲片」,是生藥經過一系列處理後的最終產物。而將生藥製成飲片的工法,就名為「炮製」。炮製中藥跟煮菜做飯是同樣的道理,廚師會依據食材特性及顧客需求,選用合適的烹調方式及配料,才能料理出可以端上桌的美食。同樣地,依據藥物特性及治療目的,選用合適的炮製方法及輔料,才能將生藥變成可供臨床使用的飲片。

舉個例子,婆婆媽媽們習慣在料理白蘿蔔時加入幾片生薑,可中和白蘿蔔的寒性。中藥半夏在炮製的時候,加入生薑、明礬等輔料共煮,則是為了降低半夏的毒性。此二者皆是透過加入其它物質,使原料的特性發生改變,本質上並無二致。本文將介紹中藥炮製的定義及目的,並詳述常見的炮製方法。

中藥炮製的定義

「中藥炮製」是中醫傳統製藥技術的通稱,是根據中醫理論及中藥特性,配合醫療、調劑、劑型之需要,對生藥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在古代稱作「炮炙」,《說文解字》曰:「炮,毛炙肉也,从火包聲。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从炙。」翻成白話就是把肉用火烤熟的意思。古代藥物多是從飲食而來,故原本用於形容食材烹調方式的炮炙,也就被藉以代稱生藥加工的方法。《雷公炮炙論》是中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著作,即是以「炮炙」為名。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藥材的加工方法早已不再侷限於「炮」、「炙」,故明代李時珍所撰之《本草綱目》,其內文即以「修治」取代「炮炙」。至清代張仲巖著《修事指南》時,則寫為「炮製」。炮製一詞才漸廣為人所用。

中藥炮製的目的

藥材加工不外乎兩大目的,即醫療用途和製劑需要。醫療用途體現在增加療效、降低副作用、改變藥性等層面,而製劑需要則反映在矯味矯臭、去除雜質、降低入藥難度等面向。而單一炮製方法,可能就具備多種目的。其彼此間具有主次之分,卻又互相關聯。若要詳細探討中藥炮製的目的,則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八項:

一、增加藥物療效

添加特定輔料,使藥物之功能得到增廣加強。此類藥材如蜜製甘草,增強補益滋養。醋製延胡索,增強活血止痛。土炒白朮,增強健脾止瀉。羊脂製淫羊藿,增強補腎壯陽等。

二、減少藥物毒性及副作用

具有毒性、副作用或刺激性強的藥物,生用容易造成嚴重不良反應,故需經炮製處理,降低其毒性及副作用,增加使用安全性。此類藥材如生半夏刺激性強,需薑製才能不致咽喉腫痛及失音。生附子含劇毒烏頭鹼,需久煮使烏頭鹼水解。生巴豆峻瀉成分在油內,故宜去油用霜等。

三、改變藥物性能

利用高溫、久煮、加入輔料等方法,以期破壞、揮散、改變藥物中的某些成分,進而影響藥物本身原有之性能。例如側柏葉生用化痰止咳,炒炭涼血止血。大黃生用瀉下,久煮止瀉。黃柏性寒而沉,生用清下焦濕熱,藉酒製之升提作用引藥上行,可清上焦濕熱。其餘諸如醋製入肝,鹽製入腎,皆是此等道理。

四、增加藥物成分溶出率

透過物理或化學手段,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在煎煮時更易溶出。物理的部分像是將藥物切片、粉碎,則總體表面積增加,溶出率上升。而化學的部分則是用適當溶媒(例如:酒製、醋製等)處理藥物,使某些成分的溶解度發生改變。

五、矯味矯臭

動物類或是具有腥臭苦辣酸澀氣味之藥材,容易引起噁心嘔吐,難以下嚥。故透過藥物炮製,矯正其氣味,降低服用難度。此類藥材如麩炒殭蠶,醋炒雞內金,酒炒常山等。

六、清除雜質及非藥用部位

生藥在採收、運輸、貯存的過程中,常混有沙土或雜質,且可能被蟲蛀或發霉變質。除此之外,生藥多半保有些許非藥用部位。故需經汰劣、淨選,保留專供藥用之部分,方可入藥。

七、降低入藥難度

多數生藥整品難以直接入藥煎煮,過大者須切片、粉碎,過硬者須脆化。例如植物的根、莖、根莖及果實需切片,礦物、化石及貝甲等動物角質需煅焠或刨片。

八、便於貯存

生藥容易產生發霉、變質、蟲蛀等問題,透過乾燥、加熱、燻硫等方法,以達到防霉、防腐、防蟲等目的,延長藥材貯存期限。

中藥炮製的方法

明朝醫家繆希雍在其著作《炮炙大法》中,將前人典籍裡的炮製方法加以總結歸納,提出了廣為人知的「雷公炮炙十七法」。此十七法雖對後世影響深遠,然而其某些方法已不再使用,且亦不能涵蓋如今的所有炮製方法,故僅列出原文如下:「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爆、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煉、曰制、曰度、曰飛、曰伏、曰鎊、曰摋、曰曬、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盡其宜。」讀者若有興趣,可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現代中藥炮製的方法可分為一般修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其它製法等五大類。簡單且不須用到水火等物質者,為一般修製。需要用水者,為水製。需要用火者,為火製。水火並用者,為水火共製。無法歸到上述分類者,為其它製法。

一般修製

  1. 揀:僅憑肉眼人工揀除藥材中的雜質和非藥用部位。
  2. 切:將藥材軟化後,切成一定規格的薄片、小段或小塊。
  3. 篩:用篩子除去藥材中體積較小的部分和雜質。
  4. 簸:用竹簸箕顛動,依照輕重和密度區分藥材並去除雜質。
  5. 揉:將質脆易碎的藥材放在粗篩上按揉使破碎過篩。
  6. 拌:將藥材與輔料,例如硃砂、青黛、鱉血等拌和。
  7. 去毛:除去植物類藥材表面的絨毛,通常採取刷去毛、刮去毛、火燎去毛、燙去毛、炒去毛等不同的方式,選取的方式不同會對藥性產生不同的影響。
  8. 磨:用摩擦的方式粉碎藥材。
  9. 搗:用擊打的方法將體積小而質地硬的藥材粉碎。
  10. 製絨:將質地鬆軟的藥物反覆按壓揉搓,使之蓬鬆成絨。

水製

  1. 洗 :短時間清洗藥材,去除附著在表面的泥沙等雜質。
  2. 淘 :對細小的種子類藥材以淘米的方式淘洗,去除泥沙。
  3. 漂 :將藥材浸泡在水中,氣溫低時每日換水兩次,氣溫高則須換水3-4次以上,以溶出水溶性的有毒成分。
  4. 泡 :操作方式如漂,但不換水。令藥物在水中發酵泡軟,用以處理龜板等藥材。
  5. 飛 :將藥材與水一起研磨,經過短時間沉澱後傾取上層混懸液,揮乾水分後可以獲得極細的粉末。
  6. 去心 :將植物類藥材泡軟後去除木質部。

火製

  1. 烘:將藥材放在近火源處或相對高溫處,令水分蒸發,緩緩烘乾。
  2. 焙:用文火烘乾,與炒相比較不需經常翻動。
  3. 炒:與烹飪中的炒相同,將藥材放在鐵鍋中翻炒,根據炒時的輔料不同可分為清炒(無輔料)、麩炒(以麥麩為輔料)、鹽炒(以鹽粒為輔料)、米炒(以大米為輔料)和土炒(以鹼性的灶心土為輔料)等。
  4. 燙:與炒類似,但溫度更高,約在200-300℃,同時需要其它固態輔料共同加熱,常用的輔料有砂、蛤粉、滑石粉、蒲黃、鹽粒等。
  5. 煅:將藥材以700℃以上的高溫處理,根據使用工具的不同,分為鐵鍋悶煅、鐵鍋煅、坩鍋煅、直接火煅、灰火悶煅、爐火悶煅等。
  6. 炙:將藥材與液體輔料共同炒製,根據使用輔料的不同可分為蜜炙、醋炙、酒炙、薑汁炙、鹽水炙、油炙、羊油炙等。
  7. 煨:將藥材包埋在另外一種物質中加熱,可分為麵漿煨、烘煨、重麩炒煨、米湯煨等。

水火共製

  1. 煮:與烹飪中的煮相同,將藥材與其他液體輔料共同加熱,常見的有清水煮、酒煮、醋製、酒醋共製等。
  2. 蒸:與烹飪中的蒸相同,用液體輔料的蒸汽直接加熱藥材,多用於加工滋補類藥材,常見的有清蒸、酒蒸、醋蒸等。
  3. 燀:將種子類藥材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種皮。
  4. 淬:將藥材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質地變為酥脆。藥材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其它製法

  1. 製霜: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藥材經過物料析出細小結晶後的製品。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2. 發酵:將藥材與輔料拌和,置於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發霉,並改變原本藥性。如神麴。
  3.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類藥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其萌發幼芽。如穀芽、麥芽等。

總結

生藥(原藥材)需經「炮製」始能成為可入藥之「飲片」,同樣的藥材以不同的炮製方式處理,即可具不同之功效。由此可知,炮製是決定藥材性能之關鍵因素。不僅如此,炮製流程的好壞,亦是影響飲片品質之根本原因。現今市面上充斥小到飲片乾燥不完全(增加藥材重量,提高利潤),大到諸如熟地理應九蒸九曬卻只三至五蒸曬(節省輔料,降低成本)等問題,皆會使飲片品質大打折扣,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及病人權益。縱然有等級優良之道地藥材,若經粗製濫造之炮製過程,也只能產出品質低劣的飲片。因此,中藥炮製對於醫家、藥家、病家三者來說,都是不可或缺且必須涉獵的學科。

發表評論

* 使用此表格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存儲和處理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