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藥是什麼?在法律上並沒有對這個詞有具體定義。從字面意思來看,科中意即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製作「中藥」。因此最初這個詞不單特指某種中藥劑型,是到了後來多數科中採用濃縮製劑的方式製作,「科學中藥」才漸漸與「濃縮中藥」畫上等號。
科中源流
科學中藥的製造方式最早由日本人長倉音藏發明,當時長倉藥廠將藥材煎煮濃縮製成藥粉後出售,不須如一般中藥飲片要自行煎煮即可馬上服用。此不須煎煮的中藥藥粉觀念,後來由時任台灣省衛生試驗所所長的許鴻源引進。然而早期台灣的科學中藥並未經過煎煮,而是以藥材直接研磨為細粉後再混合。這導致多數水溶性成分的生體可用率不盡理想,故患者會抱怨台灣的科中比起日本體積更大,但藥效卻更差。1946年許鴻源在故鄉彰化和美創立順天堂藥廠,開始以濃縮製劑的方式生產科學中藥,隨著後續勝昌、莊松榮等藥廠加入,台灣的科中才漸漸改以生產濃縮製劑為主流。
生產製程
科中的生產製程可略分為藥材儲存、清洗、炮製、萃取、過濾、濃縮、造粒、整粒、包裝、運銷等十道工序,將詳述於下。
一、儲存
原料藥須依藥材特性儲藏於適當的溫濕環境,防止變質。且儲位需劃分清楚,避免交叉污染、混淆。
二、清洗
去除非藥用部分及雜草等異物,且在此過程排除破損及變質之藥材。
三、炮製
從藥材切製修整,到日曬、乾燥、炒製、蒸製等,原料藥材要能夠成為飲片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炮製步驟。不同藥材根據不同目的,有不同的炮製方式,完整內容請參考中藥炮製之目的與方法。
四、萃取
其實就是所謂的煎煮藥材。跟一般民眾自行購買飲片煎煮的差異在於,藥材會經過粉碎,使其有效成分有更好的溶出率,且煎煮的水量、溫度、時間等都有更嚴格的管控。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藥廠還附有精油回收設備,這樣可使原本在煎煮過程會揮發的精油保留下來,讓有效成分為精油的藥材濃度更高。
五、過濾
將藥渣和萃取液(一般所謂的水藥、煎劑就是此處的萃取液)進行分離過濾,避免藥渣進到濾液裡,影響之後的步驟。
六、濃縮
運用低溫真空技術去除提萃取液中部分水分,將萃取液濃縮成中藥浸膏(可以將此步驟理解為一般料理步驟中的收汁)。
七、造粒
中藥浸膏和賦形劑(吸附中藥浸膏的載體,通常為澱粉)利用流動床造粒機製成適當大小的顆粒粉末。
八、整粒
將造粒完成的顆粒粉末用篩網篩選出符合要求的顆粒大小,如果要更進一步製成錠劑,此步驟尤為關鍵。
九、包裝
藥物粉末依複方每瓶200克、單方每瓶100克的重量進行裝罐。除此之外,每瓶藥罐皆須用塑膠封膜,以求完全隔絕水氣。
十、運銷
最終成品在適宜的運輸條件下,經藥品物流送至各醫療院所。
除此之外,科學中藥並非藥廠想生產就生產,需經過查驗登記取得藥證後,才可以製造主管機關許可的品項。且在整個製程中,原料藥材、半成品及產品皆須經過嚴格品管,針對正確性、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等有一系列檢驗規範。若讀者想更進一步了解詳細的科中生產流程,請參考科學中藥的製造過程。
貯藏存放
科學中藥的貯存可分為兩種,未開封的科學中藥其保存期限(EXP)約2-3年,而經醫師處方調劑後的科中,其使用期限(BUD)則約為3-6月。服藥天數小於七天的科中,較無受潮變質等問題,基本上只需存放於避光、陰涼、乾燥處即可。而大於七日的長天數科中,因其粉末特性容易吸濕結塊,產生藥品變質之疑慮,故建議將科中存放於保鮮盒或密封罐裡,且置於室溫陰涼乾燥處保存。使用時一次拿取一週藥量,置於密封袋中。避免時常開關保鮮盒或密封罐,確保存放條件穩定。
如何判斷科中是否變質,及其餘貯存相關問題,請參考如何保存科學中藥。
服用方法
科學中藥服用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 類似吞藥丸那樣,先將藥粉倒入口中,再配水一併服用。
- 準備一杯水,先將藥粉倒入水中攪拌均勻,再服用整杯水。
一般來說,兩種方法並沒有療效上的差異,選喜歡、方便的即可。但針對吞嚥困難、容易嗆傷的患者(如年長者、幼童),則建議一律用第二種方式(倒入水中攪拌服用),避免藥粉在口中直接吞嚥造成嗆傷意外。
若是使用第二種方式,切記不可只服用上層藥液,而將下層沉澱物丟棄。礦物類及不耐高溫煎煮的藥材製成科中時,多數不會採用煎煮濃縮的方式,而是僅將藥材研粉使用。這些散劑藥粉本身不溶於水,若僅服用上層藥液,則等於是浪費這些不溶於水的藥材,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另外需按時服藥,切勿隨意更改服藥劑量及頻次。若忘記服藥則應評估兩次給藥的時間間距,視情況決定是否補服。假設早上八點應服藥,下次服藥時間為中午十二點,中間點為十點鐘,若十點前發現忘記服藥則可以補服,十點後才發現忘記服藥,則跳過不要補服,待十二點再服用(正常劑量)即可。換言之,即是以兩次給藥時間的中間點,作為可否補服的判斷依據。
科中建議配水服用,茶、咖啡及牛奶等其餘飲品因含有生物鹼、蛋白質等物質,會使中藥成分遭螯合析出或沉澱,進而影響療效。且於服藥期間,盡量避免相關生冷、燥熱等飲食,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詳細服藥原則說明,請參考科學中藥怎麼吃。
劑量換算
雖說科學中藥本質仍是傳統中藥煎煮而來,但因其經過濃縮,故使用劑量與傳統飲片差異甚鉅。以下將以《傷寒論》半夏瀉心湯,與勝昌、莊松榮等兩家藥廠之半夏瀉心湯濃縮製劑,做劑量換算的探討。
圖片紅框為將其上之藥材煎煮濃縮後所得到的浸膏克數。將其與藍框內的所有賦形劑克數加總,即是成分表最上方的總克數。而紅框中所謂「生藥與浸膏比例」,則是所謂的濃縮比。以圖為例,勝昌的濃縮比為4.25倍,莊松榮則為2.73倍,勝昌較濃。
《傷寒論》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根據汪昂《湯頭歌訣》所言:「大約古用一兩,今用一錢足矣。」故可得出《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的劑量為:半夏12克、黃芩9克、乾薑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6克。
對比上圖兩家藥廠之藥材劑量(因藥廠依據的處方比例非出自《傷寒論》,故此處僅以君藥半夏12克之劑量為準)。勝昌每12克含有半夏6克,故一天需吃24克的藥粉。莊松榮每21克含有半夏7.5克,故一天需吃33.6克的藥粉。如以一天三次服用,則勝昌一次須服8克,而莊松榮一次須服11.2克。
以上即是簡易之科中劑量換算。然而實際的科中劑型不單只是煎劑而已,故上述方式並不能適用所有科中產品,若欲了解科中有哪些劑型,請參考科學中藥的種類。
科中優勢
在保存與攜帶方面,科學中藥相較於傳統煎劑具有更大的優勢。科中通常以顆粒、散劑、錠劑或膠囊的形式存在,無需煎煮,保存期限較長且不易變質。其輕便的包裝設計方便攜帶,無論是外出旅行還是日常工作,患者都能隨時隨地輕鬆服用,顯著提升了使用的靈活性。因此,科中最大的優勢在於其便利性,進而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解決了現代人因煎藥繁瑣而放棄中藥治療的問題。
此外,目前台灣的所有中藥廠均已符合GMP(良好作業規範)標準,部分藥廠更進一步取得了cGMP認證,並積極朝向PIC/S GMP標準邁進。因此,科學中藥在生產過程中擁有更嚴謹的品質管理,能有效避免偽藥、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二氧化硫、黃麴毒素及微生物等安全問題,確保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科中困境
科學中藥最常見的迷思之一是藥效比水藥(煎劑)差。其實並非科中的藥效差,而是因為劑量不夠。根據上節劑量換算的討論,如果要吃到跟《傷寒論》煎劑同等劑量的科中,光是半夏瀉心湯就必須一天三次,一次服8到11.2克。然而因為成本(健保中藥每日藥費37元)、分包機容量、病人接受度(藥粉一大包)等現實考量,目前中醫院所單包科中的藥粉重量約在3至7克之間,一日大約9至21克。如果要疊方、加味,那根本很難達到煎劑的劑量,自然就會有科中比水藥效果差的錯覺。實際上如果依照煎劑的劑量服用科中,因為藥廠的設備比普通煎藥機好,有些還附有精油回收設備,理論上效果應跟水藥差不多甚至會更好。
另外一個迷思是科中濃縮比越高越好,濃縮比高只代表單位浸膏含比較多的原料藥材,並不是療效高低的單一指標。療效的決定關鍵在多少有效成分被萃取出來,濃縮比只是其中一個指標而已,萃取率、原料藥材品質等因素皆會影響最終產品的療效。
科中真正的困境在於,藥廠不會生產少用的藥物品項。比起煎劑,科中的藥物選擇就窄很多。除此之外還有加減味的困難,因科中複方藥材皆是按固定比例煎煮,導致醫師不能像開煎劑一樣依患者病情自由更改劑量比例。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將複方拆成單味藥開立,但因藥廠單方藥是獨立煎煮,跟傳統飲片合併煎煮仍有不同,從微觀角度而言,兩者的萃取成分不會一致,療效當然也就會有差異。
總結
科學中藥的出現對中醫藥發展是有利的,然而現階段受制於現實環境與技術瓶頸,仍有許多待改善之處。話雖如此,筆者仍會建議以科中為首選用藥,原因在於其安全性、有效性仍較傳統飲片有保障。若遇特殊狀況,如沒有此藥材品項之科中,或需服用大劑量之中藥,則再考慮使用煎劑即可。期待未來科中的限制與困難能逐一被解決,讓患者既能方便、安全地使用中藥,又能維持跟傳統中藥一致的療效,而無須在兩者間做取捨。